在營銷體系中,哪個因素的變遷對行業(yè)影響最大?如果你問我這個問題,我的答案是渠道。我們只要觀察一下身邊的購物渠道,就會很容易感知到以下變化:賣貨的地方離你越來越近了,你的購買決策越來越快了。平臺電商、精品電商、社群電商、內容電商、微商……當渠道越來越小,商業(yè)背書卻越來越有力量,消費者的決策效率也越來越快。消費者在不斷地圈層化、分裂成各種類型。為了滿足他們的個性需求,商品以及商品的貨架也會開始“去中心化”,“碎片化”。
以往,企業(yè)和渠道方更像地主和佃戶的關系。比如,如果一個企業(yè)想進入北上廣的大潤發(fā)、沃爾瑪這樣的連鎖大型超市,那么會被收取進場費、條碼費、堆頭費等一系列費用。層層“盤剝”下來,產品利潤大幅縮水。面對大型超市,企業(yè)往往是“穿戴整齊”入場,出來后就只剩褲衩了。
而今,新型的渠道不斷增多,這些新崛起的渠道商還很弱小,他們的核心目標不是盈利,而是壯大。這些新型渠道想收企業(yè)的錢,但他們更希望你的品牌能帶火整個賣場的生意。如果一個品牌的入駐可以帶火賣場的生意,那么對于企業(yè)方的要求就是:你不能只向渠道輸送產品,你更要輸送
策劃方案。
如果企業(yè)想這么做,那么企業(yè)就要從一家賣貨的銷售型公司,轉型成一家銷售+策劃的服務型公司。這并不單單是一種思維方式的轉變,更是整個營銷團隊的重組。這種轉變,意味著以前的市場部要從“投手”轉型為“運營中臺”。 由于渠道開始了“去中心化”的分布,渠道對于品牌而言,從以往單純的“收租”關系,進化為“賦能”關系。相應地,企業(yè)對渠道也不單單要“輸出產品”,而是要“輸出策劃”。為此,企業(yè)的組織架構要進行相應調整,市場部要從“投手”轉型為“運營中臺”。
很多企業(yè)都在為流量焦慮,他們開始琢磨下沉市場流量、惦記海外流量、布局私域流量,請低頭重新看看自己,也許終端渠道才是你最大的流量掘金地。